Thursday, April 19, 2007

中国2006首富施正容访谈


他凭借186亿身价成为2006年中国新首富


他拥有中国最大的太阳能电池生产基地

从出国留学到回国创业

他如何抓住机遇

洞穿财富玄机

本期嘉宾——中国新首富施正容

人生感言:首先非常感谢财富人生栏目能给我这个机会,一起探讨对事业,对人生,对财富的一个感受,对我来讲,对事业的追求会给我无穷的力量和无比的快乐,尤其是我所从事的太阳能发电的事业是能够给人类未来可持续发展以巨大的能力,由于我们对事业的追求会产生财富,所以我认为这个财富应该讲是人们追求事业的一种副产品,当年我出国是为了追求知识,也许是追求一种外国梦,通过我回国创业的这几年应该讲,圆了我回国创业的梦,所以说,我感受非常深刻,梦不光在美国有,在我们中国有,而且会有越来越多的中国梦,谢谢。

叶:观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收看轩尼诗财富人生 ,刚刚过去的2005年成就中国富豪的家电零售业,金融业以及IT产业此起彼伏的书写着关于财富的神话,而在即将进入2006年的时候,有一个人把他在无锡的一家企业带到了纽交所上市,一夜之间他成功的踏入了中国百亿富豪的行列,然而这一切还不足以吸引人们对他高度的关注,直到2006年伊始,当他的名字和中国首富联系在一起的时候,人们开始记住了这个名字施正荣。

叶:媒体最常问的您的一个问题,我想一般来说可能最开始要问你一个的问题就是成为中国新首富之后的感受?


施:很多人这么问。

叶:您是怎么回答的,您通常会有什么样的回答的?

施:说句心里话,我真的没什么感受,因为很多人讲你一夜暴富,好像一夜就把一个人给改变了,对我来讲,我认为真的什么感觉也没有,我觉得这只是一个人生也好,一个事业发展的过程,只是一个过程。

叶:您之前有没有关注过不管是福布斯也好,还是胡润榜也好,关于国内的富豪的一个排行?

施:没有关注过,

叶:那您知道2005年中国首富是谁吗?

施:荣志健是吧,听说,好像是荣志健.

叶:福布斯榜是荣志健,那么福润榜不是很清楚?

施:不太清楚.

叶:那么之前中国有六七年排过这个富豪排行榜,他们都是出自哪个领域,你了解吗?

施:我想大部分都是IT行业,对,这个有所了解,因为尽管我不关心,但是我知道他们是什么。。。。(听不清)一般都是上市公司,这个信息都是披露的,根据一般所以说,往往之前都出于上市公司,所以中国上市公司最多的就是IT行业。

叶:我们在2005年年末的一个节目盘点的时候我们一位经济学家就曾经断言,说中国的新首富很可能会出现在新能源领域,您的这样一个出现是把他的这样一个预测变为了现实。

施:那他还是很有眼力。

叶:刚才我们谈到,您所从事这样一个太阳能的利用的行列,您的企业,一上市以后就受到的投资者的一个追捧,您认为投资者看中的是这个行业的什么样的一个前景?您觉得?

施:最近太阳能行业发展很快,从股市上讲总体表现是不错的,我们公司就说跟其他公司相比,就说我们是世界上最大的专业从事太阳能发电产品制造的公司之一,而且成长的速度可以讲也是最快的之一,而且可以讲,营运能力是最强的一个公司,所以说,跟很多其他公司相比我们是具有实实在在的业绩的。并不是像很多高科技企业只是凭那一种概念。大家都知道全球经济发展都很快,资源消耗也在加速,据欧洲一些专业机构的最新研究,大概到2030年左右,我们储存在地球上的煤、汽和油的消耗将达到顶峰。

叶:有这么?似乎就觉得是学界的一个耸人听闻呢?

施:是,是,就是这么一个严峻的形势,我们有这样一个说法,如果再过20年各国政府还不关注寻找新的可再生能源,可能到时候连寻找可再生能源的能源都没有了,就是这么一个严峻的形势。

叶:您从事的太阳能发电这样一个行业,我在想,我们说起太阳能有些老百姓是有一些概念的,比如说有些人会用太阳能热水器,那么您的企业产品是我们现在所理解的太阳能热水器这样的产品呢还是?

施:我们跟太阳能热水器完全不一样的一个产品,我们是太阳能发电产品,事实它是一个半导体装置,它这个装置,我们可能对计算机芯片比较了解,它的集材和它的有很多工艺跟计算机芯片的过程是很相似的,我们所谓叫硅片,所以说它是一个半导体装置,直接把在光的照射下把光能转变为电能的半导体装置,是这么一个产品,所以它的科技含量各方面要比太阳能热水器高很多。

叶:您刚才谈到你的产品,我知道您的产品90%是销往美国、德国、日本,我在想这些国家为什么要进口你的产品,而你的产品在中国找不到市场吗?

施:怎么说呢?这可能是西方国家一个是政府的重视,另外一个是普通老百姓的素质,他们对这个,我刚刚讲了,对能源危机这个意识,至少比我们国家的国民这个意识要早很多,加上他们对环境保护的意识也很浓。我们也知道太阳能发电它现在这个成本价钱是沼气发电的7倍,风能发电的6倍,以及我们以前火力发电的11倍,中国老百姓可能要去支付这样一个高额的使用费用,可能在经济上就达不到?

施:其实我们这儿有一个误区,这么举一个例子,如果我们老百姓这个电费,每度电费增加一分钱,中国就是全世界最大的太阳能发电市场.

叶:每度电增加一分钱就可以做到吗?

施:对,你可以计算一下,在日本是政府在你安装太阳能电站的时候政府是给你一次性补助,那么在欧洲呢,在德国是采用另外一个政策,就是政府给个政策,如果我们家装了三千瓦的太阳能发电站,那么我发的电全部能够卖给电力公司,我们家发的电都卖给电力公司,卖给电网,电力公司会以比一般的发电很高的价格收购,我们就讲五块钱一度电收购,这是在德国是这个收购定价,收购这个电力公司也是一个企业,他不可能自己掏钱来收购高额的电价,他会把这个多余的成本摊销到每个用户,摊销到每家每户,在德国是这样,每家每户一个月只要多付一个欧元,目前德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之一,像1994年是世界上最大的市场,但是每家每户一个月只要多付一个欧元,那么也就是我讲的,如果我们国内如果每家每户每度电多付一分钱,中国的人口是德国的多少倍?是不是?可能德国大概是一亿,中国可能12亿,十几倍的人口,在这样的情况下,中国太阳能市场就会是全世界最大的市场,而且让你每度电多付一分钱,我估计连感觉都没有。

叶:我知道您接触到太阳能发电是您在读博士的时候才接触到这个专业的,是你当时在选择读博士什么专业的时候,在选择的时候就意识到这是一个朝阳产业呢,还是一个特别的机缘?

施:应该讲是一个很偶然的机遇吧,我1988年到澳大利亚去留学,第一年是作为访问学者,当时我在澳大利亚新南威尔斯大学的物理系做访问学者,我在国内所从事的专业是中科院上海光电所,我是从事的激光专业,激光物理,当时到国外第一年也是从事的激光与半导体材料的一种相互作用的一种工作,访问学者是第一年,第一年当时出国就很不容易,很想寻找深造的机会,那么也是一个偶然的机会,就碰到了我的导师马丁.格林教授,马丁.格林教授当时是新南威尔斯大学的电子工程系的一位教授,在他这个电子工程系,还有一个叫太阳能光复研究中心,就是太阳能发电电池的研究中心,很巧,我当时也是碰碰运气,就敲了他的门,当时下午五点,门一敲把我的来意说了,他说我这里没有工作,那么没有工作就没有机会了嘛,后来我就说我并不是要找一个全职的工作,我只是想找进一步深造的机会。然后他说请进,请进,就把我请到他办公室。

叶:您刚才提到马丁. 格林教授,说起来是赫赫有名,他曾经是诺贝尔环境奖的获得者.

施:2002年。

叶:2002年,而且也被称之为太阳能之父,您是一个外国的留学生,之前也不是在这个领域已经有些成果的,他为什么把你请到了他的实验室呢?

施:这个也想和我们当时出国的尤其是公派的留学生的素质有关系,在国外应该讲取得了很多的成绩,给外国人留下的印象,一般公派的中国留学生肯定不会差,已经形成一个概念,我后来也问他,他说一般像你们公派的学生,在国内至少是中等以上,所以说作为一个教授,他要找学生也要找一些素质比较好的。

叶:我知道您是用了新南威尔斯大学最短的时间完成了这样一个博士学位的深造?

施:对。

叶:您为什么能够做得到?

施:可能我体会感觉比较深,老实说,出国之前我从来没有想到我在技术上有所建树,出国以后获取了这个学习的机会,当时确实非常珍惜,一方面可能为了生存还得在外面做一些打工。

叶:说你还去麦当劳打工?

施:对啊,打工吗,一打工就觉得还有这个深造读书的机会,就特别珍惜,一珍惜,就全心全意的扑在做学问上,一做学问真的钻进去了,觉得发现其乐无穷,当时一开始做论文,马丁教授就跟我讲,你就做太阳能电池,就让我做这个电池,那么我说那也挺好,我做了三个月,应该讲当时转换效率做的很高,做了19%,太阳能转换效率在一定条件下光照在电池上表面上有多少吸收的光会被转为电,这是转换效率,这是一个定义,转换的效率越高说明这个电池越好,这是有很多技术需要攻克,这时候我听说,当时我心里有一种想法,我的这些师兄们都已经做的很高了,我要做一个博士论文,最起码要比他们再做高个0.5%吧,当时是这么一个想法,但毕竟做不到,对吧,这时候听说楼上有另外一个课题,是薄膜太阳能电池,就是多金硅薄膜太阳能电池,这是第二代技术,是那个导师刚刚是在做的新的课题,我当时听了这个课题特别感兴趣,因为我在国内,在光电的时候也做了一些薄膜方面的工作,也有一些相干,我就提出来跟教授说,你现在做的已经不错了,你真的想要改变?我说是,我想改变,他说行,那你就去吧,当时因为我们太阳能电池比较贵,贵就贵在它那个硅片,硅片很贵,硅片是占我们制造成本的70%左右,如果说把硅片的成本降下来,整个太阳能就很便宜,薄膜的技术就是为了针对这个问题,就是我不用硅片了,我把很薄很薄的硅定在像玻璃这样的很便宜的材料上,那么这样成本就很低了,所以我们讲叫第二代技术。老板说以后太阳能电池像复印机一样,(听不清),这个想法很好,可能跟我个人性格有关系,我这个人喜欢折腾,或者说喜欢挑战,这可能是骨子里的性格,我当时想法跟他们有点不一样,我就做了一些实验,三个月以后,我的实验结果比他们所有人都好。我就跟格林教授看了我的新结果,他当时看确实做的不错,我当时我就问他,我说是不是要沿着这个方向做下去,他说当然,因为他一百万美金的课题已经快到最后一年了,如果没有结果出来他也很尴尬,所以说他正式把我分到这个课题组,我只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就把第一块我们叫连续性的膜生长在玻璃上,应该讲,用这种特殊的方法,世界上应该是第一个把这个膜成功的生在玻璃上。

叶:刚才最开始聊的时候,1988年的时候,您是我们国家应该说是比较早的公派留学生,那会儿曾经说过一句话,就是为了出国而出国,那为什么后来又会选择回到国内再开创自己的事业,

施:是,是这样子,以前从来没有想过回国,包括我的导师的夫人也问过我,问我回不回国,我说可能目前打算可能不回,然后我想回国与我们目前这个大的环境有关系,应该讲还是来自于国内的发展,当时出国,也是因为觉得在国内,可能一方面可能是当时觉得国外的月亮比国内还圆,对吧?可能是从一种财富的角度,也有是从个人发展的角度想出国,回国的话确实认为回国有用武之地,我这是通过思考总结出来的,如果我们国内早开放20年,或者六十年代就开放的话,比如这么讲,说不定很多老的华侨都会选择回国这条路,因为我认为这个,当然像我这样在国外混的相当不错的,回国确实觉得回来有用武之地,那么我能够做比国外做更多的事情,那我想着回来,如果国内可能创业的环境还跟我出国当时差不多,可能我就不会回来,因为您回来不能做事了。不能做事不是浪费时间吗?

叶:我知道你还是上海女婿呢?

施:是啊。

叶:那为什么后来最后会选择放到了无锡?

施:放到无锡,我觉得无锡应该讲在吸引人才方面,尤其是海归人才方面,我觉得他们的力度真是很大,给人感觉很亲和,当时我们在无锡去也没有什么希望,只有一个朋友在无锡,就把一份可行性报告扔给了他们,结果他们把这个可行性报告给了当时无锡开发区新区的领导,然后2000年8月2日,可能,我就到无锡去做第一场报告,大概讲了3个多小时,讲完以后,他们的领导说这个想法好,他说你是不是到无锡来,我们就需要你这样的科学家来无锡当老板,当时我一听,这话我第一次听到。他这话说了确实让我感觉很好,而且很热情,政府出面很热情,我们尽管在其他地方政府也支持,总是感觉好像差一点,没有他们那么务实,然后在整个过程中,晚上吃晚饭也谈了很多其他的一些项目,什么美国留学生啦,什么的,我觉得这个地方是人才济济的地方,所以当时就下决心到无锡去,当然下决心归下决心,能够找到钱投资也是很困难,当时我记得一个新区的领导在无锡的一个投资者的门口等到了三个小时也没见到人,所以说也是很困难,最后还是无锡市的一个分管工业的一个副书记他发了一个行政命令,他们说如果你们认为施博士是一个人才,你们把他放走了,我们要找你的,在一个行政命令的情况下,才有一些国有企业(听不清),再加上一些政府下的一个风险投资基金,这么七凑八凑才把钱到位,才成立了这个公司,所以我也属于一种什么呢,也属于一种敢于冒险的,如果叫一般人要做事稳稳当当的,不到这个地步我肯定不干了,要是这样一个心态也做不成,你想七凑八凑才凑了几百万美金,而且当时有些投资者在政府的压力之下才把钱给我,甚至有些人说,把这个钱扔在水里,是这么一个心态,至少你听到这个话,你可以想象,在你困难的时候你很难再得到资金上的支持,对吧,我当时有这个平台就得干一把,所以我就这个想法,我是2001年的4月份,老婆孩子坐同一班飞机回来,把那边的家具该送的送,该卖的卖,然后房子租出去,我们坐同一班飞机回国,不是像有些人好比说我先回去试探试探,然后行了你们再回来。

叶:想的就是一定要干一番出来。

施:对,当时我觉得一方面好像很有信心,另一方面我觉得干不成大不了,干不成我再找这样的工作我想应该没问题,可能还是自己对这个领域的一种自信吧。

叶:就是在2001年的3月份。

施:2001年的4月份。

叶:我知道2002年的时候你(听不清)经营上碰到很大的问题。

施:到2002年的时候,到无锡已经有一段时间了,有七八个月,还没有大规模形成生产销售,那么这时候社会上,公司里头就有一些说法,

叶:我知道有一个挺刻薄的说法,说是又来了一个只打雷不下雨的企业。

施:对,不光是,这个行业都是这样,2001年5月份在科技日报头版头条,刊登了尚德落户无锡的消息,我们业内就讲又来了一个只打雷不下雨的,以前可能就有这样的一个企业,后来没有做好,所以后来到2002年的2,3月份是第一坎儿,这时候到无锡已经有七八个月,什么东西还没有看见,社会上,无锡本地就讲,这个读书人到底行不行,还有一开始跟我一起应该讲开始创业的一些骨干开始离开了,当时我想,考虑也很正常,毕竟我在他们的眼里原来是个科学家,现在你要经营一个企业,到底行不行也很难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他们都离开了。

叶:你想,可能当地的一些人,后来进入你公司的一些人,从这个行业的有一个生疏性,那也就是心里原来构划的一个梦想,这些人我觉得不理解,或是离开可能还好接受,但是跟你一起,一个团队里面打拼出来的,然后一起回到国内想开创一番事业的,然后他告诉你说你相信是一个好的科学家,但你未见得是个企业的领导人,所以我要离开你,那个时候,这些人都说这话的时候,你心里有没有动摇过?

施:没有,没有动摇过,因为我认为他们只了解我的一方面,或者对我不是很了解,因为一个人对自己最了解,因为我心里很有底,你设备没有来,你不能怪我,如果设备来了,我做不出来,或者做出来了东西卖不出去,那是我的(责任)你至少得给我时间啊,但是从外界来看,他们认为我压力很大,或者也会给我增加压力,如果我们讲你还行,你自己带的人都不相信你,看来你就是不行,这种想法也是有,当时我自己回想,当时我就是好像不以为然,所以我后来想,我当时怎么会这样?然后,还有一段时间就是公司没有钱了,确实没有钱,640万美金,就是买设备、搞改造、厂房搞改造已经用的差不多了。

叶:说有两年时间你带头每个月只拿1/4的薪水。

施:对,1/4的薪水,然后一个月有些员工还拿不到工资,所以我对我们一些老员工都是很感激的,他们也认为跟我没跟错,然后就是说,在没有钱的时候,我们设施方面有很多管道、阀门都需要外面的工程公司帮我们做,有一个公司也不大,可能他来给我们做,就十万块钱的工程,他先让我们支付一半,然后做了一半又让我们另外再支付一半,我说哪有这样的做法,在国内能给现金我们已经是破例了,他不相信我们有钱给他们,所以有的工人就冲到我们办公室,那个架势要给我干仗,所以当时我有很窝囊的感觉。


叶:是啊。

施:我说我们部下怎么就没有人给我挡挡啊,然后而且同一个星期,我记得,我们的一些管道要拿到外面清洗,就是内部要清洗吗,然后晚上车子把管道拉过来,卸车,可能财务也就两万块钱,晚上很晚拿不到,他就怕我们会不给他钱,下面一个人打电话给我说,施总啊,不行了,我说怎么了?他们要把管道装上车要拉走了,然后我又跑下去,我说把他卸下来,我说你能拉走吗?这是我们的东西,这是我们的财产怎么能拉走了呢,至于你们的加工费我们会给你的,这样的话,他就放下来了,后来想想总经理有焙蚍⒎⑵⑵芄苡谩?

叶:现在想想就是三四年前的事,我在想资金这么捉襟见肘,员工工资都发不出来的时候,应该说是最艰难的时候。

施:是,是,是。

应该讲这个是非常重要的决定,如果没有这个决定,就很可能没有尚德的今天,第二条线按时投产给我们抓住2004年德国这个市场机遇,真的讲是及时雨,没有这个第二条线,2004年的市场非常火爆,(听不清)所以第二条线行了以后,2004年初,我又跟董事会提出来继续扩产,再扩30兆,因为董事会他们不拿钱吗,正好这时候有美国一家公司在纳斯达克掉牌了,他们有一个设备我知道全价要1800万人民币,后来我知道这个设备,我就跟他们联系,最后他们问我,你要不要,我说要,半价,又半价买回来了,而且他把这个设备运到制造商厂商重新给它进行调试然后再运回来,又帮股东省了快一千万,就是通过这种低成本的扩张。

叶:我知道一个是低成本的扩张,你把这个钱把的很死,该杀价的彻底杀价,那有就是我觉得国际咨询方面的信息你非常的了解?

施:这个是与我在这个行业非常有关系,不光是技术还有整个行业的信息应该说是比较通的。

叶:这是之前在澳大利亚做的一个铺垫呢,关系已经建立起来了呢,还是你就很注重国际市场这方面信息的搜集?

施:对,我一直很注重的,而且在澳大利亚十多年大会小会我都参加,所以整个行业有哪些公司,有什么技术,各种技术到什么阶段,应该讲是了如指掌,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往往就比较容易做这个决策,所以我刚刚讲了,如果我不当总经理,可能尚德到不了这个(位置),所以我觉得对于高新技术企业,尤其在公司,在一开始,可能第一把手懂技术很重要,对这个公司的快速发展很重要,我觉得。

叶:的确是这样的,但是我们也注意到很多专家技术出身的,他到了一定程度他未见得能够把企业带到另外一个层面,所以我想请教,您是在自己的业务领域做到了这样一个世界顶尖的科学家这样一个地位,然后你做企业,又把这个企业和个人带到了中国首富的位置,那么我想请教的是,就是把一个科学成果转换为这样一个产品的话,那你觉得在这个转换的过程当中什么是最重要的?

施:对,我觉得首先第一点做企业必须要赚钱,尤其是一个新的企业,因为你不赚钱你就很难活,所以说我认为首先考虑的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所以这是我在经营尚德公司,当时这个想法在我头脑里是很清晰的,应该讲我们懂得很多技术,但是我们并没有把最先进的技术应用到我们的生产线来。很多人讲你不是懂薄膜吗?

叶:为什么(听不清)

施:对,干吗不做薄膜反而做硅片,所以这一点我当时头脑很清醒,寻找相对比较先进,比较成熟的生产技术。通过这个生产技术首先投产然后盈利,然后在这个基础上不断改进你的生产技术,包括科学创新,现在我们有条件做,我在国外做的,现在我就可以做了,如果你说三年前我们不可以做的,做的肯定没有前途的。

叶:您对一个事物的判断一个是清醒,第二个非常明智,还有一个我觉得您做事还是满大刀阔斧的,比如说在尚德的一个股份重组的过程,你仅用了短短一年的时间就完成了他整个一个股金结构的重组?

答:半年。

叶:半年?

施:如果你一个国有股这样一个公司想到海外上了解这个行业,给公司的估值可能会更准确,那么在这个情况下,作为到国外上市,你必须市的审批程序非常复杂,可以讲几乎不可能,批下来也三年过去了,就是这种情况,在这样一个情况下必须要重组,重组的过程还是无锡市政府这个明智,那么应该讲整个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股东在这个时候已经看到了前途,谁都愿意再跟公司多走一程,对吧?

叶:对。

施:尤其听到公司还能上市,如果在上市以后他们再退出那不更好吗,但是呢?上不了市,如果国有股在里头就上不了市,那么上不了市公司发展就会碰到很多困难,甚至会面临倒退,是完全可能的,而且高额的银行贷款,我当时也意识到一个市场不好,可能不会让一家企业很快的跨掉,如果银行贷款,如果你的资金链断了,你第二天就死了,这个情况我很清楚,无锡市政府也很重视,因为尚德在无锡的发展也是一个明星企业,他们也很关注我们下一步的发展,所以应该讲在政府的协调之下,那么国有股东都退出了,尤其是政府下面的一些风险投资带头退出,让我感到欣慰的是,他们退的都是很体面,都是高额回报。

叶:能够有多少回报?

施:10倍到20多倍的回报,也就是说你如果当时投一千万可能拿二个多亿回去了,

叶:我觉得当碰到问题的时候,当大家可能在谈判过程中碰到问题的时候,你来解决问题的一些思路,或者说你做这样的决断,我觉得那个速度真的是难以想象的?怎么做到的?

施:是的,应该讲那个过程当中是(英文),非常的痛苦,有时候也很沮丧,也很难过,所以一些具体的也就不用谈了吧,但是总体我相信一点,我觉得有很多人问我这样一个问题,作为一个创业者需要什么样素质?我讲概括起来两点,一个身体素质,一个是心理素质,就是说身体素质,当然,创业,当总经理肯定很累,那么除了体力上的累,有时候是心累,体力累倒不会把一个人拉垮,心累很快把一个人拉垮,我有这种体会,另外一个心理素质,就是到你刚才讲的碰到这些问题的时候,我想是以比较平和的心态来面对这些问题,可能问题往往反而迎刃而解。

问:刚才我们谈到最开始你在澳洲,在麦当劳打工,刚刚进实验室的时候也不过是几万澳币的这样一个薪水,那么到今天你个人财富已经突破100个亿,而且是已经坐到中国内地首富的这样一个位置,如果说用一个什么来形容这种位置的变化,心态的变化,我觉得可以用过山车这种极速的体验,冲击力,一跃而起的这种体验,你刚才跟我们谈到的是平和,在这种急速之下,在失重之下人又如何来保持这种平和?

施:其实我觉得当事人,我相信大部分当事人应该还是平和的,因为为什么呢?还是我刚才说的,就像我们在纽交所上市的过程,因为我们是内幕,我们是知道整个过程,对外界不了解情况的好像是一夜之间,过山车的变化,是不是?对于我们整个过程只是又过了一天,就是这么一回事情,根本没有什么任何变化。所以有人问我说有什么心情,我说什么心情,股价天天在变,我的心情有什么不能变?

施:我有时候看,有时候不看。

叶:(听不清)

施:对,大部分都是人家发给我一个E-MAIL,或者我得到一个信息,说今天股价又涨多少了?

叶:刚才我们谈到没有钱的时候,没有钱买设备,没有钱投入进一步的高科技的一个研发,那么今天我想经费对于尚德来说已经不是问题了,你该如何使用融到的这大笔大笔的钱。

施:其实我们很大一部分钱是用于研发,像2006年,2007年我们的研发费用要两千万美元,我想这在国内的企业当中可能还是不多的,因为你刚才讲太阳能发电成本可能还是比较高的,要迅速降低太阳能发电的成本,主要要靠科技创新,这个是毫无疑问的,那么这也是尚德公司的核心竞争力,应该讲我们国际化的团队,我们的主要管理者都是可以讲一半是外国的,或者是在国外大企业做的一些高层的管理者,还有海归很多,我们现在公司的科学家,主要科学家都是海归,包括我刚才讲我的大师兄是一个地地道道的澳大利亚人,而且也是太阳能行业很知名的科学家,是我们公司的首席技术官。

叶:有一天我上网跳出来一个小的广告,就是说如果投资太阳能电池产业下一个首富就是你,这样一个广告网站已鱿至耍俏以谙耄揖醯帽旧硎且桓龊芄苹笕诵牡墓愀妫遣皇撬腥私胝飧鲂幸刀蓟崾且桓霰└坏男幸担克遣皇嵌蓟嵊幸桓黾叩睦罂梢宰。?BR>
施:怎么说呢,目前市场处于一个供不应求的状态,而且销售价格相对比较高,那么相对来讲对技术要求似乎就淡化了,所以说可能会给人一种误导,就觉得我只要先买几条生产线,我就能做,就能赚钱,我认为在短期内如果你能够买到硅材料,而且这个价格不是最高,可能会有这样一个情况,那么目前是什么样的过程呢?目前硅材料这种紧缺的严重性一般人是想象不到的,尤其是行业以外的人,因为往往可能中国人有一个想法,我有钱,(听不清)不怕买不到材料,往往很多人有这种想法,但事实上确实非常紧缺,这是第一,第二就是说,技术的创新能力是非常非常重要的,等过了两年或者三年左右,这个原材料不紧缺,或者这个市场,你能源行业你这个价格必须要下降,只有下降这个市场才有持续性发展,如果你是高高的价格不下来,那你肯定是没有前途的,所以说降低成本就必须要靠科技创新,当然了,我相信每个公司都可能会注重科技创新,那么我想人才毕竟是非常非常有限的,在国际这个行业,本身这个人才就非常紧缺,所以这就是为什么尚德公司,我们有很大一个任务就是培养人才,国内这方面的人才更是青黄不接,如果你能够短期解决材料,长期有科技创新,能够保证制造成本不断下降,那我相信可能你会是一个常胜将军。

叶:首富的奥秘已经透露出来了。

叶:英雄总想问其出处,你是出身于什么样一个家庭?

施:我是出身于江苏省扬中县一个农民家庭,我父母都是农民。

叶:你的家乡据说是一个岛。

施:对。

叶:说你年少的时候经常坐在江边看着远处的山?

施:对,小时候经常坐在江边,看到常州丹阳这一带不是有山嘛,当时这个山好像距离远了一点,就像云一样的绿色的。(听不清),给你感觉那就是世界的(听不清),当时也很想看那边是什么东西,经常会有一些遐想,应该我这个人想象力还是比较丰富。

叶:当时想那就是天边,你当时想有一天你会走过那片山,走过那片海吗?有没有这样的想法?

施:想过,我确实想过我觉得,如果将来有本事,就想那边去看看是什么东西,所以说这个想法是有的,其实我十岁的时候,我爷爷有朋友就在那一带,我记得有一次春节结婚的时候,他就把我带过去喝喜酒了,后来那时候我就是,噢,原来都是一片石头。

叶:那么支持你走过那座山,走过那片海,然后走出国门,不断地在进取,不断地在超越,您觉得支撑你的力量是什么?

施:我觉得也许和性格有关,我好像从来对自己没有满意过,总能找到还有很多更多的发展机会,包括现在,也许有人可能想像,不认识我的人想象,这小子可能是天天生活在云彩里,对吧?但对我来讲,我觉得我还是很形象,我还是很,我还是要上班,还是要做研究,对不对,做我想做的事情,以及把这个公司怎么样向前推进,

叶:刚才你说只要是不管是读书的时候,还是工作的时候,只要有一个目标出现了,你总会超越他,那么今天你在你的产业里当中你占据的是高技术含量这一块,如今资金也有了,实力也有了,你有没有想过,有一天我整个产业从头到尾我全部把它拿下来,那我这个王国有多大?有没有这样一个梦?

施:不会想,我刚才跟你解释了,我就做我们这一块,我不会去涉及别人这一块,我如果有精力,有资金,我宁愿放在技术开发,开发最新的产品。

叶:能不能告诉我们下一个梦想是什么?

施:下一个梦想要让像你一样的人尽快能装得起太阳能产品?

叶:听说你给父母在老家的房子,已经铺了一个太阳能电池是吗?房顶上。

施:我给我父亲造的一个房子,发电是来自于太阳能,热水是来自于热灯。

叶:那什么时候像我这样的老百姓也能够用上您的产品?

施:三五年时间,快了。

叶:三五年时间就可以用了?

施:对,首先你要有一个意识,你认为这是一个好产品,必须要用。

叶:财富人生到现在我也采访过好几位首富了,你是新近出炉的,还是热乎的首富,但是我觉得跟您交谈是让人非常愉快的,关于能源缺乏的声音,这两年我觉得我们也是越来越多的听到,但是对于大量不可再生的能源的使用,我们今天还在不停的用着,具体过程当中我想可能有很多的无奈,但是一个新的首富出现在一个新的领域当中,我觉得它可以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信息,就是新的能源已经在开始释放着它的能量,不仅可以创造出一个首富,也会改变我们每个人的生活,谢谢你,施正荣博士接受我们节目的采访。这是栏目送给您的小礼品,但是您的节目还没有结束,稍候是施正荣博士更加精彩的人生感言。

No comments: